纵观学院学生在就业岗位上的良好表现,其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、良好的工作技能、成熟的就业心态越来越得到同行和用人单位的认可与青睐,表面上看是学院完善的管理模式、精准的市场定位、全方位的就业模式的作用,实际上其中更渗透了学院育人的精髓:以人为本,完善自我,创造生活。学生能走向全国各大机场,被用人单位接纳与认可,归根到底是学院教育思想、教育文化成功的原因。现就中西方文化差异来看看我院学生:
一、自信心不同
自信是成功的扳手,自信可以激发大脑潜能,帮助我们去探索世界,解决问题。传统教育培养的学生循规蹈矩,学了什么东西才敢去研究什么东西,而西方的学生,尽管课本知识学习不多,但他们从小就敢于研究问题。美国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平时上课主要是做游戏,到期末考试时,老师却要他们完成一篇论文,题目是《论美学的起源与发展》。尽管他们对美学的知识知之甚少,但是他们却很愉快地借助外界工具去完成它。我们学生的基础知识也许不如统招学院的学生,但其自信心、探究力在学院的教育思想的引导下,不比公办学院的学生差。
二、语言表达方式不同
首先当然是语言的种类不一样,但更主要是传递信息的表达方式不一样。中国人说话比较传统、含蓄、委婉、内敛,但一点也不轻松,西方的语言表达方式比较轻松、幽默。我想服务性的语言方式应该是轻松式、开放式的,给别人的感觉是舒服、愉快的。这一点学院董事长在给学生做培训、讲座以及在对外接待交流当中充分体现了服务性语言的特点,正所谓嬉笑怒骂皆文章,轻松中不乏智慧,怒骂中隐含哲理。学院在培养学生岗位语言、服务语言以及各类比赛活动中,充分锻炼了学生开放式、轻松式的语言表达方式。
三、比较方式不同
同样是一场数学考试,中国家长在学生考试后喜欢问两个问题:1、你数学考了多少分?2、你班最高分是多少?西方的家长也问学生两个问题:1、你数学考了多少分?2、你上次考试考了多少分?这就是比较方式不同,分别采用了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方式。西方的观点认为:只要今天相对于昨天有进步,就应该受到鼓励和表扬,学生对就业岗位的认识,也不能单纯的只看工资,更应该看岗位的发展方向,看能不能学到东西,今天相对于昨天有没有进步。从目前反映的情况看,学生对就业岗位的认识已渐趋成熟:不以工资论岗位。比如首都机场的要客部,实习工资只有几百元,而且要持续到拿毕业证为止,学生却非常热爱这个岗位,积极争取,因为他们知道这个岗位发展空间大。
三、信仰不同
西方有个观点,神爱我们,我爱他们。他们认为,即使所有的人不爱我了,依然有个东西爱着我,那就是神,同时我不能一个人享受神的爱,我还要把爱向他人传递。我们总是说,80后、90后信仰缺失,但是他们相信自己,他们在关键时候能挺身而出,他们相信能带给他影响和震撼的世界。2009年上半年,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发生的劫持人质事件中,当时的工作人员中有我院毕业生,他们首先冲到前面制服歹徒,体现了我院学生在关键时候具有崇高的精神、优秀的品质。
四、关爱方式不同
西方的教育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了平等,教室里面的座位呈现弧形和半圆形,从教师到学生的距离均是相等的。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,总是表扬优生,树立榜样,评定三好学生,结果让更多的学生觉得不平等。因为西方教育观点认为:在表扬一个优生的同时,意味着伤害了一大批差生。而我们学院采取的评定方式,如评选礼仪标兵、优秀学员、全勤生,都是平等教育的典范,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,学生既没有学习成绩评比的压力,也没有评比三好学生的竞争与烦恼。但是每个学生都均等的享有培训提高的机会,每一个学生都均等的享受发展的空间和平台,每一个学生都均等的享有就业信息和对就业岗位的选择机会。
五、思维方式不同
在小学语文中我们总能发现这样的题目:冬天来了,树叶-----。传统的教育方式总是引导学生去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,正确答案,让学生的思维越来越狭隘,老师要求学生只能填冬天来了,树叶落了。西方的教育模式总是引导学生去寻求多种答案,寻找多种途径去解决问题,而我们的学生在岗位上的优秀表现正是基于他们没有拘泥于书本,而是更懂得了人性和社会,他们懂得变通,学会通过多种方式去寻找答案。
综上所述,我们的教育模式、教育思想是先进的、前卫的教育思想,是融合了中西方文化优势的教育模式。正所谓形式可以模仿,品质不能复制。
中央电视台在采访李开复时,李开复说有几个关键词构成了他人生的主旋律,那就是中国,青年,创新;套用他的话,我想有几个关键词也构成了我们学院的主旋律:中国,职教,创新,辉煌。